武器
介紹
“馬斯”是美國洛克希德·馬丁公司以TM-61A“斗牛士”導彈為基礎加以改進和發展的一種中程地地巡航導彈。早期編號TM-61B,1958年被重新編號為TM-76,與“斗牛士”、“蛇鯊”同屬美國第一代飛航式巡航導彈。
研制歷程
早在二戰后期,美國就以繳獲的德國V-1導彈為基礎,成功仿制了JB-2導彈并于1944年10月美軍進行了首次試射。盡管在1948年進行了最后的兩次發射試驗后,JB-2導彈因實用性太差和精度無法滿足作戰要求而被取消,但美軍卻從JB-2的發射試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數據和積累了寶貴經驗,并由此拉開了美國空軍研制第一代地地巡航導彈的序幕。
在TM-76A研制成功后,由于采用低空飛行的作戰模式,為此其航程并沒有比TM-61A/C提高多少,局勢的緊張迫使美軍裝備一種射程超過2000公里的巡航導彈,馬丁公司在報告中指出,如果改變馬斯導彈的作戰模式,即采用高空飛行的方式,其射程將可以遠遠超過2000公里。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重新研制一型導彈所需的龐大經費,而且可以不用再另外培訓操作人員。1959年,馬丁公司開始研制TM-76B即馬斯B,采用了AC火花塞公司研制的慣性導航系統代替原來的地圖匹配導航系統,導彈采用高空飛行模式,射程從A型的1300公里激增至3700公里。導彈在1960年7月11日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。
B型彈由于采用慣性導航系統,為此必須采用固定發射場,馬丁公司為其設計了類似于現在洲際導彈的發射井裝置,不過馬斯B的發射是在地面上完成的。發射井上建有被士兵戲稱為“狗屋”的發射站,導彈平時安置在井下,戰時可以通過提升裝置快速提升到地面發射。
TM-76B和TM-76A的最大的區別就在外形涂裝上,由于B型彈的彈頭內沒有裝備類似于A型的雷達系統,為此其彈頭整流罩為鋁合金材料,使得TM-76B通體銀白。 TM-76B于1961年開始裝備部隊,首先裝備的是聯邦德國的比特伯格空軍基地,基地內駐扎有第71戰術導彈中隊,這支中隊接替解散的38中隊。另外一個裝備馬斯B的是美軍位于沖繩島上的基地,1960年美軍批準在這個敏感地帶設立馬斯B導彈基地。駐扎在這個基地內的是489戰術導彈連,這也是馬斯導彈的最后使用作戰單位。